最近,教育部公布了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及初试时间,距离正式考试已经不足90天了。 同时许多海外院校也陆续开启了26Fall的招生通道。
面对选择的分岔路口,有不少学子在纠结,是选择国内读研还是海外留学?
考核模式与上岸难度:
国内考研基本以笔试加面试的形式进行录取。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,录取率为29.59%,这意味着约有270多万考生未能被录取。
而985、211高校的录取率更低,不足10%,考生中还不乏本身来自985、211院校的同学,因此双非同学的“上岸”难度可想而知。
可见,即便近年考研报考人数有所下降,普通考生想通过考研进入一所不错的学校,依然难度不小。
近年来,“考研高考化”的讨论不绝于耳。不少考生为提升上岸几率,甚至从大一、大二就开始备考,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,而一年仅有一次机会,压力之大不言而喻。
反观海外留学申请,一般采用综合评估的方式,考察学生的GPA、语言成绩、实习经历、科研背景等多方面因素。这种模式避免了“一考定生死”的压力,让学生能更全面地展现自己的优势。
当然,海外名校竞争同样激烈,但通过合理定位和多元化的申请策略,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。
时间成本与效率:
大家常调侃“一年水硕”。确实,很多国外的硕士项目为1–2年,如英国多数授课型硕士仅需一年即可获得学位。而国内硕士通常需要2–3年。
小编认为,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,短学制并不是一个缺点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,获得硕士学位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在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、拓宽发展空间。
选择留学的学生可以比国内读研的同龄人早1–2年进入职场。同样是硕士学历,这1–2年的先发优势在职业发展中不容小觑。
当国内硕士刚毕业求职时,海归同学可能已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,甚至获得了晋升机会。不得不承认,在职场中,年龄也是一个重要优势。
就业与回报:
在经济花费上,留学的直接成本自然是高于国内读研的,目前英国一年制硕士整体费用在40-50万人民币,即使是选择在国内的中国香港地区留学,不花个30万、40万也真是拿不下来。
但那么多家庭选择送子女出国,难道都是“人傻钱多”吗?关键还得看回报率!
从薪资上来看,根据《2024年研究生薪酬调查报告》,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月薪约为7715元人民币,中位数为7857元。
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《2023中国留学就业发展报告》指出,海归平均起薪为12160元/月;智联招聘《2024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》也显示,海归优先岗位的招聘月薪达15440元。
在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行业,海归硕士通常能获得较好的薪资待遇。多数外企也更青睐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候选人。
海归硕士学历回国后的认可度很高,以上海为例,世界排名前50的留学生可以直接落户!其他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优先落户待遇,因此完全不必担心回国后不受认可。
相较于在国内常规环境中继续深造,留学更是一次全方位的人生历练。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,需要应对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与生活挑战,这一过程能极大促进个人成长和独立性。
除了学业,留学生活本身就能带来显著锻炼。不少留学生反馈,在海外多元文化的熏陶下,自己变得更开放、包容和自信——这种转变是国内读研难以比拟的。
由此可见,有时候不必在考研这条路上钻牛角尖。通过留学获得研究生学历,不失为一种灵活、高效的选择!
更多留学问题
欢迎免费咨询我们的顾问老师~